对话与融通: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5日
作者:发布人:nanyuzi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些亦真亦幻、似实又虚的诗句,既可视为浪漫情怀之语,也可归为科学幻想之作。科技与人文是理性与感性的化身,更是命运共同体。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和精彩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焦虑之中,其对立统一的“张力”场域,恰恰是人文学者的用武之地。选择“带着镣铐跳舞”,还是制作更多的“弗兰肯斯坦”是摆在科技和人文领域的重大课题。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改变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我是谁,到哪里去”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再次引发人们对于这一古老而现代命题的反思在“机器人类化、人类机器化”时代来临之际,“智能人”和“自然人”将如何“和平与和谐”相处?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将携手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如何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任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如何打破学科界限,开展科技人文融通研究?科技人文在“新文科”中体现怎样的角色?科技人文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

 

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协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人文国际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Philosophy and Human Sciences,UNESCO)、亚洲新人文网联(Asia New Humanities Network)、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Associ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ranscultural Studies of CFL)、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国内外重要刊物主编、世界大学评估专家、人文学者将应邀参加此次盛会,首届科技人文“融通杯”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将在会议期间展示中国大学生的风采。在此,我们征集相关主题论文并诚邀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参加此次学术会议。所征集的论文将择优发表。

 

会议主题:

 

科技、人文、评价、管理

 

会议形式:

 

大会发言、院士校长论坛、院长论坛、嘉宾对话、小组讨论

 

会议时间:

 

2019年10月10日—13日

 

会议地点: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大会语言:

 

英文和中文(提供同传、交传服务)

 

主要议题:

 

1. 科技人文:探索科技的可持续影响力,尤其是人工智将如何革命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教育与科学研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科技伦理、科技社会、大数据与法制、科技治理、智能媒体、智能教育、智能语言、智能翻译。

2. 数字人文:探索人文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从大脑记忆到数字媒介的转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人文跨媒介研究。

3. 医学人文:探索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包括医学伦理学、人工智能与医学人文、医学健康与人文精神等。

4. 科技、文学和比较文学:科技与文学创作;科幻文学与影视改编;世界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跨媒介研究;比较语言、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比较文明。

5. 科技与文化多样性:科技与人类学、科技与文化遗产多样性、科技与管理文化多样性、科技与评价文化多样性、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

6. 人文质量科学标准与世界大学评价:探索个体、学科、高校与机构对人文成果的科学评价,探讨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与学科评估标准。

 

参会报名:

 

报名时间: 2019年5月6日—8月31日可通过邮件形式报名参会。报名成功后将收到电子版邀请函,纸质盖章邀请函可在会议当天签到处领取。

现场报到:上海西华酒店(上海市徐汇区淮海西路1号)一楼签到处。

 

会议日程:

 

提交参会回执截止日期:2019年8月31日

提交摘要截至日期:2019年7月31日

提交会议论文全文截止日期:2019年8月31日

会议日期:2019年10月10日—13日

 

会议安排:

 

10月10日:13:00—20:00报到

10月11日:全天会议

10月12日:全天会议

10月13日:科技人文工作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摘要和论文:

 

请于2019年7月31日前提交200—250字论文摘要和150200字个人简介(职称、工作单位、教育背景、研究领域、代表作品及一张近期照片)。

 

征文要求:

 

英文论文长度7000字左右,中文论文长度10000—15000字。行文要求清晰明白、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本次征文中英文均可。请于2019年8月31日前将论文全文发至会务邮箱。

 

来稿请附:

 

1. 首页。内容依次为: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地址;以上所有内容的英文译文。如来稿为科研立项成果,请提供相关信息。

2. 正文。内容依次为:中文标题、摘要、关键词、英文标题、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以及注释和引用作品。正文中不再出现作者的有关信息。

3. 论文采用MLA 格式的注释和引文规范,注释采用脚注形式,每页脚注不连续。

4. 请以“所在单位-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命名电子版文档,以Word格式发至会务邮箱。

 

会务费:900元/人,研究生450元/人。差旅费及住宿费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