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讲,直至有一天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8日
作者:作者:Jinshenghua  

不停讲,直至有一天

 

文/金圣华

 

去年下半年,忽然收到北京外研社的电邮,提到该社计划出版一套谈论翻译的丛书,除了有意再版黄国彬和我合编的《因难见巧》之外,还想再版我于1997 年出版的《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一书。

 

这消息对我来说,当然是个喜讯,上个世纪付梓的作品,事隔十多年,居然还有出版社垂青,自然让人高兴;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又不免使我心中思忖,“这样一本小书,经历了十余载岁月的洗礼,如今回头再看,对当下的读者是否还有任何参考作用?假如内容已经变成老生常谈,或书中所提的问题,早已不再存在,那么这书还有再版的价值吗?”

 

为了释疑,我把《桥畔译谈》翻出来重新审视一番。原书共分五辑:第一辑提到译者的艰辛与努力,坊间对翻译的偏见与误解等,经过了漫长的十七载,虽然翻译已经在两岸四地成为大专院校的热门学科,每年报读的人数众多,可是毕业生的出路又如何?如今译者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吗?翻译的稿费合理增加了吗?答案似乎未尽人意。第二辑讨论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尤其是泛用“被”“其中”“分享”等沾染“译文体”恶习的弊病,这些年来,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变本加厉,环顾当今文坛译坛,欧化语积非成是的现象泛滥成灾,写作者见怪不怪的态度已成主流,有心人眼见优美纯净的中文日益受污,岂不感到唏嘘和焦灼?第三辑谈到专题,如人名、地名、书名及日常事务的翻译;第四辑讨论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时、地、人”遣词造句的讲究等,其中的奥妙,时至今日,依然是翻译者经常面临的难题;至于第五辑,涉及翻译中的一些理论和原则,例如风格的掌握、文化的差异等等,这些似浅犹深的命题,其实是翻译这行有史以来争论不休、反复研讨的重点,迄今仍然历久弥新。

 

审视的结果,发现这本小书中提到的种种现象,时隔多年,依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涉及的许多问题也依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因此,自以为“老生常谈”的课题, 原来并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的读者群中,更遑论产生预期的效果了。

 

因此《桥畔译谈》这次再版,就有了新赋的意义。此外,为了加强内容,特增加“认识翻译真面目”一文,成为《新编》的第一部分。这篇长文是我当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讲座教授时的就职演讲,旨在以纵观全局的方式来探索翻译的本质,现收编书中,正好与原有的五辑散论(现为第二部分)互补长短。

 

成书之际,想起了好友白先勇的一句话。如所周知,白先勇近10 年来致力于“百戏之母”昆曲的复兴,悉心制作了《青春版牡丹亭》,迄今已经在世界各地演出超逾两百场。为了文化的传承,他不惜东奔西跑,北上南下,到处推广,不断向观众灌输有关昆曲的知识,把这项熔文学、舞蹈、音乐于一炉的艺术之美,宣扬描述得淋漓尽致。每次演讲都言者动情,听者动容,过程中闪耀着至情的火花,迸发出至性的华彩。 他曾经矢志说:“ 我要到处讲,不停讲,直至有一天,人人都知道昆曲之美为止。”

 

身为翻译的推广者,我也愿意到处讲,不停讲,直至有一天,人人都知道翻译之道虽苦犹甘,视易实难,不但与外语的畅顺,主要与中文的纯净息息相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