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山那山,何以译传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05日
作者:作者:Yangquanhong  

——以2017年6-7月所见相关热门话题为例

 

从有关文献来看,山与翻译之间不无关系。《册府元龟》之《外臣部·鞮译》中记有周代的翻译史实:“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陈福康,20002)香港学人金圣华所撰《一座长桥》中也有这样的文字:“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端,气候悬殊,风光迥异。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有一天,这不同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起要跟对岸打个招呼。怎么办?要渡过峡谷,不得不起一座桥。”(金圣华,19973)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山川阻深”或“隔着险峻的山谷”,翻译这才应运而生。本文不拟就山与翻译之上述关系予以跟进,而想从翻译的角度简要谈谈发生于20176-7间跟山(及mountain)相关的几个热门话题。

 

一、《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对“山”的译写

 

2017620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下文简称《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发布在我国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要看看那段时间译界的微信圈便能感知。不仅如此,在上述《规范》发布之前,也就是20169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并出版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下文简称《译写指南》)。《规范》是国家标准,其出台预示着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将对蹩脚译文说不,而《译写指南》则声称“一册在手 服务领域翻译不用愁”。对于《规范》和《译写指南》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实在不可小看,但他们是否能立竿见影又或药到病除,那则还需要时日之检验。再说了,就是《译写指南》本身也还有值得完善甚至商榷的地方。不妨来看看该书对“山”的译写:“山 MountainHill(峨眉山等已习惯使用Mount的可沿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629)毫无疑问,mountainhill是“山”最常见的英文表达,除此是否还有其他比较常见或重要的表达?mountainhill之间是否有区别?如果有,都体现在什么地方?括号内的文字说明有何弦外之音?是说mount一词已经不合时宜么?限于篇幅,这里不妨仅就最后一个问题简作回应。众所周知,世界上有着不少的mounts,包括Mount Fuji, Mount Olympus, Mount Washington, Mount Killimanjaro, Mount Scott, Mount Rushmore, Mount Hood, Mount-Saint-Michel, St Michael’s Mount等等。即便在今天,mount依然常见于山名。2017 7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曾遴选出中国美炸的40个地方(40 beautiful places to visit in China),其中一部分为名山,包括“黄山”(Mount Huangshan)、“武夷山”(Mount Wuyi)、“鸣沙山和月牙泉”(Echoing Sand Mountain and Crescent Lake)、“庐山”(Mount Lu)、“长白山天池”(Heaven Lake, Changbai Mountain)。(双语君,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上述五个山名中,有三个选用了mount表示“山”,这说明mount仍大行其道,并无什么不妥。其实,mount一直可以用于山名,只是使用中有两点注意事项:一是应置于专名之前;二是跟其搭配的专名应该是名词形式。

 

二、影片名《冈仁波齐》的英译

 

2017620,张扬自编自导的电影《冈仁波齐》上演。对于“冈仁波齐”这四个字,也许不是每个观众都心中有数。“冈仁波齐”其实是一座山峰,位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该山可非等闲之辈,它是亚洲最著名的神山,也是全世界公认的神山。在有关《冈仁波齐》的影评和观后感中,少许提到了影片的英语名称Paths of the Soul。对于该译名,有人认为那是“灵魂之旅”的“直译”;(水木文摘,http://news.ifeng.com)有人将其诠释为“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马冉冉,http://www.sohu.com)《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可谓佳构,其英文版的宣传口号(即Some Paths Are Not Only Used To Pass)也可圈可点,但片名的英译似还可推敲。影片究竟是要表达“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呢?还是想传达“通往灵魂的条条路”?如果是后者,其英译应该是Paths to the Soul。从《冈仁波齐》的实际内容来看,片名或许可译为Soul-Searching(内省,自我解剖), Beating a Path to Mt. Kangrinboqê(纷纷前往冈波仁齐),Pilgrimage to Mt. Kangrinboqê(去冈仁波齐朝圣)之类。顺便补充一句,“冈仁波齐”在藏语中读作Kangrinboqê,在梵文中拼作Kailash,西方受众对后者似乎更熟知一些。

 

三、译名“双鸭山大学”

 

20176月,某微博上一本书的截图中出现了这样的字样:“1984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父母是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的老师。”“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下划有一红线,煞是抢眼,再经他人转载,一时竟火了起来。624,自称是截图作者的“云湖浪子YZ25T”在一微信公号上对“双鸭山大学”的来历进行了说明,称截图是其所著《惊心动魄的17——独自探秘印占中国藏南地区纪实》中第57页的一段话。“云湖浪子YZ25T”(实名张永铭,某大学化工教师)解释道:“双鸭山大学”并非错译,而是在他小圈子里已流传长达五年的一个梗。20121227(京广高铁首发日),张氏在广州乘坐地铁路过“中大站”,听到“中山大学”的英文报站音怎么听怎么像“双鸭山大学”,他于是在校内网(现人人网)发出相关照片一张,由于译名“双鸭山大学”新奇好玩,很快在朋友圈里流行了起来。知道上述来龙去脉后,众多网友(包括中山大学校友)竟也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双鸭山大学”这个新名,不仅如此,他们还纷纷根据新名为“中山大学”设计新版校徽。各路网友脑洞大开,“双鸭山大学”校徽很快被玩坏,中山大学校方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一怒之下”索性给出了个官方版。其实,类似“双鸭山大学”这样的译名我国早已有之。比如,“孟子”被译成外文Mencius,而当Mencius打道回府至中国,却成了闻所未闻的“门修斯”;类似地,“蒋介石”译成英文叫Chiang Kai-shek,可当蒋氏出口转内销时,其姓名已然变成素不相识的“常凯申”。在笔者看来,张氏当初原创“双鸭山大学”时主要是为了好玩和为我所用,所谓“译即怡”是也;“门修斯”和“常凯申”等译名却是某些学人无知与浮躁的产物,属于“译即臆”之列。不过,也有人将“双鸭山大学”与“门修斯”及“常凯申”等视作一类货色,网友“名曰小正经”即作如是观,其在网上的一段揶揄可以为证:“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是由一个爱尔兰家伙和一个黎巴嫩团体(an Irish gay and lesbian group)在伟大的哲人门修斯(Mencius)的指导思想‘老年人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ages)’下创办的,校友中最著名的有国内的常凯申(Chiang Kai-Shek)和诗人毛昆仑以及国外的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同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引言中隐藏着不少翻译笑话,分别涉及人名、地名、校名、书名等,相关正解为何?“双鸭山大学”“门修斯”“常凯申”等前文已有提及,不再辞费;“一个爱尔兰家伙和一个黎巴嫩团体(an Irish gay and lesbian group)”是说“爱尔兰同性恋团体”;“老年人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ages)指的是《老子的智慧》,“诗人毛昆仑”说的是曾创作《念奴娇·昆仑》诗歌的作者“毛泽东”,“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同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实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四、“愚公移山”及其英译

 

20176月上中旬,一篇题为《哈佛教授: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个民族特征,却让他们屹立至今……》的文章迅速蹿红。文章之所以火,跟有关论者的造势及文章内容等不无关系。有关论者杜撰出一位名叫“大卫·查普曼”的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并借他的口说:“如果你们去读一下中国神话,你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你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单万里,http://blog.sina.com.cn/shanwanli)所谓的查普曼教授还举例分析道:“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可惜,这样的精神内核,我们的神话里却不存在,我们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单万里,http://blog.sina.com.cn/shanwanli文章虽是“做”出来的,却也并非一无是处,笔者便因此而联想到“愚公移山”等习语的英译。在翻译课堂上,教师在谈到“愚公移山”的英译时,一般都会强调采取增译的翻译技巧,比如译作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 mountains—spirit of perseverance. Yu Gong, “the silly old man” who moved the mountain in a Chinese fable, is a symbol of perseverance.如若不然,外国读者很容易误会“愚公”真的很愚笨,而且笨得有些不可理喻。

 

五、“撼山易,撼解放军难”的英译

 

2017724上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印度媒体记者就中印边境局势以及中方西藏军事演习等提问。对此,中国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吴谦答道:“在此,我想提醒印方,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的历史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手段不断增强,决心意志坚定不移。撼山易,撼解放军难。”(双语君,中国日报)“撼山易,撼解放军难”,这一“霸气金句”瞬间撩拨起中外媒体的翻译热情,各路译文纷纷登场,主要包括:It’s easier to shake a mountain than the PLA.(新华社)It is easy to shake a mountain, but no way to shake the PLA.(中国国际电视台)It might be easier to shake the mountains than shake the PLA.(中国日报)It is easier to move a mountain than to shake the PLA.(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Shaking a mountain is easy but shak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s hard.(路透社)Shaking a mountain is easy, but to shake the PLA is hard.(印度公民网)Shaking a mountain is difficult, shaking the PLA is even more difficult.(今日印度)It is difficult to shake the PLA, even more difficult than to shake a mountain.(新加坡海峡时报)所谓译无定译,本例即其中之一:既有形到义随者,也有得意忘形者;既有直抒胸臆者,也有反弹琵琶者;既有语气缓和者,也有语气决绝者。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新华社的译文得到不少外媒的征引,其中包括《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和《第一邮报》(FIRSTPOST)等印度媒体,其权威性和认可度由此可见。关于“撼”字,英译作shakemove应该两可,但如果将“撼山”与“撼解放军”的“撼”皆译作shake,而又将“决心意志坚定不移”译作unshakable determination,彼此的互文和音韵效果自然更好。从本例来看,语言及语言转换也可以是“软实力”和“战斗力”,其作用不可小觑。

 

六、译名“卡迪根山中学”

 

201763,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在其儿子就读的新罕布什尔州Cardigan Mountain School毕业典礼上致辞。罗氏此次演讲颇与众不同,他并不祝福孩子们此去一帆风顺并前程似锦,而是惟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时不时地遭遇不公、背叛、孤独、厄运、嘲讽、看轻和痛苦,进而懂得公正、忠诚、友情、际遇、气度、倾听和同情之价值与可贵。该演讲录像上传网络后,逐渐引来关注,再而受到追捧甚至刷屏。对于罗氏上述致辞,国内不乏报道和分享。有关文字中,不见有人拿“卡迪根山中学”这一校名说事儿,这也难怪,毕竟没有非说不可的理由。Cardigan Mountain SchoolCardigan Mountain确乎有关,译作“卡迪根山中学”或“卡迪根山学校”无可厚非。不过,在中文语境中,上述译名也可能引起误会,即误认为“卡迪根山”也就是“卡迪+根山”,毕竟我国有“石根山”“无根山”“塔拉根山”“西昂根山”“协力根山”等等表达。笔者以为,罗氏在“卡迪根”(“卡迪根山中学”师生常将校名简称为“卡迪根”)的演讲如此不落窠臼,校名的翻译或许也可一反常态,比如将其糅译为“佳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金圣华.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4]马冉冉.《冈仁波齐》: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Z ].[2017-6-25]. http://www.sohu.com


[5]单万里.哈佛教授谈东西神话之别.[Z][2017-06-20]http://blog.sina.com.cn/shanwanli.


[6]双语君.CNN选出中国美炸了的40个地方,你家上榜了吗?[N]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chinadaily_mobile),2017-07-29.


[7]双语君.中国提醒印度:“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一句话激起外媒的翻译热情.[N]中国日报,2017-07-27.


[8]水木文摘.《冈仁波齐》:没有高潮,没有意义,这就是人生[Z ].[2017-6-28]. http://news.ifeng.com


[9]搜狗百科.双鸭山大学[Z]. http://baike.sogou.com


[10]吴景荣、程镇球.新时代汉英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